1995年通车的成渝高速,当年可是响当当的“西南第一路”,可现在呢?双向四车道挤着日均8万辆车,一到节假日,堵得能让人把方向盘攥出汗,不少人吐槽“跑趟成渝,一半时间耗在堵车上”。这老公路的承载力,早就跟不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脚步了,扩容升级哪是选择题?根本是必答题!
这次成渝高速扩容,可不是小打小闹。整个四川段长近190公里,重庆段也有100公里,走的是“新建复线+原路改扩建”的路子,主线直接拉到双向八车道,设计时速最高120公里,预计2028年底全线通车。到时候成渝两地车程再缩1小时,通行能力翻番到日均10万辆次,这哪是修路?分明是给成渝双城经济圈装了个“加速器”,更是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里的关键一步。
重点说说内江段,这可是整个项目里的“重头戏”。全长94公里,光投资就砸了238亿,里面包含16处互通、2处服务区,还有109座主线桥梁,规模大得很。今年3月27日拿到施工许可后,工地上就没歇过,比如隆昌市界市镇的马鞍山枢纽互通,都已经破土动工了,这个T形设计的枢纽全长1965米,以后就是隆昌支线和主线的“换乘中心”,来往车辆不用绕路就能转方向。
要说内江段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得算三大控制性工程。沱江特大桥全长962米,建设方用了个巧办法——缆索吊索塔横移,一下就省了3个月工期。更贴心的是,桥面单幅宽22.35米,除了行车道,每侧还加宽1.75米设了人行道,以前两岸居民靠渡船过江,等半天是常事,以后开车5分钟就能到对岸,步行也方便。
龙泉山隧道更不简单,2529米长,还是西南地区最长的三车道路隧同宽隧道,地质复杂不说,还得下穿干线输气管线,好在现在洞口抗滑桩已经完工,下个月就能正式进洞;中和枢纽互通则是个三层“超级立交”,要跨过成资渝、遂资眉两条高速,光匝道就有18条,为了减少施工期拥堵,用AI仿真模拟优化交通导改,拥堵率直接降了60%,目前744根桩基已经完成了499根,进度相当快。
别以为这项目只重速度和规模,技术创新和绿色施工也没落下。管理上推行“首件认可制”,12项重要分项工程都得先做样板,合格了才能批量干;还用上了智能基桩自动解析系统,数据实时上传,避免人工误判,隐蔽工程更是要“举牌验收”,质量全程可追溯。
绿色方面更实在,245万立方米的剥离表土没浪费,直接运去隆昌搞高标准农田建设,既省了成本又帮了农业;马鞍山枢纽这些场站还装了光伏发电板和储能系统,“绿电”使用率能到40%,整个生产周期预计能减排65吨二氧化碳;就连资中县蒙溪河大桥这种涉及水源保护区的路段,都用了大跨径设计,还加了径流收集系统,就怕污染水源。
这条高速建成后,对内江各个区县的带动可不是一星半点。隆昌市以前只是个交通节点,现在有了马鞍山枢纽,直接变身区域枢纽,“隆昌制造”的装备、玻璃陶瓷,能更快融入成渝产业分工,表土还帮着建了“天府粮仓”;市中区的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产业,能更方便对接成渝双核,人才、资本都能吸过来;东兴区和高新区新增了互通,椑木镇的交通压力小了,经开区发展更顺,柑橘、黑猪这些特产外运损耗少了,很快就能摆进成渝的商超。
资中县多了服务区和停车区,“资中血橙”运输更便捷,物流成本预计降15%,罗泉古镇、重龙山这些景点也能吸引更多成渝游客,加上“双高铁+高速”,到重庆只要1.5小时,融圈发展更快;威远县的页岩气产业,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降了,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。说到底,内江再也不是“成渝边缘”,而是要变成“双城枢纽”,“成渝之心”的地位更稳了,“通道经济”也能变成“枢纽经济”,带动整个川南城镇群振兴。
有人说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这话放在今天依然没错。这条高速不只是一条路,更是内江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“快车道”,等2028年通车,再加上年底就要通的铜资高速,内江的高速网络会更密,区域经济格局都能重塑。最后想问问大家,你家在内江哪个区县?这条新高速会不会让你回老家更方便,或者让家乡的特产更快卖向成渝?评论区聊聊!
炒股配资排名,8喜配资,易操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